逃離或者逃回,北上廣成了不少年輕人煩惱的話題。有人說,不是不想回,而是回家之後想要過得好。上周,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民意中國網和手機騰訊網聯合發起的一項調查(65774人參與)顯示,89.3%的受訪者有過回老家(特指二三四線城市或縣城)工作、生活的念頭。同時,63.3%的受訪者發現,年輕人回鄉就業,大多傾向於進體制內單位。(《中國青年報》3月25日)    
  故鄉不是不想回,只是,人生就是不斷做選擇的旅程。房價高的時候,北上廣會“被逃離”;而公平稀缺的時候,留在大城市的夢想又會被蜂擁擠兌。親疏冷熱,不過根源於生活的性價比。
  要麼不回家鄉,回家鄉則希望留在“體制內”,這似乎成了不少年輕人的理想。這樣的想法或可存疑:目前,我國有公務員約700多萬人、事業單位員工3000多萬人。從比例上看,“體制內”絕對是少數。但2014年國家公務員考試,職位只有1.9萬多個,報考人數卻達到了111.9萬人。從現實而言,體制內確實令人無限嚮往。
  馮唐易老,最回不去的,莫若故鄉。為什麼年輕人不願獃在“體制外的家鄉”?這看起來是個傷感的話題,其實也是個矯情的偽命題。2008年左右,一撥人逃回家鄉,腳步未穩,旋即轉身。據說無非出於兩個原因:一是因為老家複雜的人際關係讓就業成本大大增加,辦事難、創業難、實體經濟難;二是大城市擁有小城市無法企及的就業空間和經濟發展水平,譬如創意文化、電子通信等專業。兩害相權,房價上的怨憤,自會成為浮雲。調查顯示,影響年輕人返鄉的因素中,46.1%的人指出老家的經濟發展水平不太理想,14.6%的人認為周圍人的道德素質不理想,12.3%的人指出老家就業環境的公平性並不理想——其實,不是不想回鄉,而是“鄉”已經容不下懷揣公平、正義訴求與夢想的年輕人。
  2014年全國兩會期間,有代表委員語重心長地建議年輕人回中小城市去,聲稱“回去說不定當上縣長了,現在北漂漂了十來年什麼東西都沒漂出來。”只是,他們不理解兩件事:
  一來,人往高處走,階層自由流動是最令人鼓舞的現實。古代那些文人騷客,不也一樣有老死“長安”而不肯返鄉的嗎?如今,大城市的吸聚效應更為彰顯,不是家鄉變糟了,而是離開家鄉、追逐夢想變得更為易如反掌。
  二來,從社會資源優化配置的規律來說,去留之間,更能看出改革的著力點。農村出現空心化,那麼,城鄉一體化還有多少可以作為的空間?大城市病頻發,那麼,衛星城建設去哪兒了?遷徙自由之下,麻煩與癥結、爭執與博弈,都是制度設計亟待調整的內容。
  沒有無緣無故的背井離鄉。“體制外的家鄉”,並不是個壞地方:它們也在日益變好,它們並不是與城市走在相反的道路上。只是,步子太慢、欠賬太多、節奏太緩,安放不了青春,承載不下夢想。這時,去責問“體制外的家鄉”並沒有意義,教導年輕人返鄉當“縣長”更無說服力。改變二元制城鄉結構、均衡區域發展,大城市才會少些冷艷,中小城市和鄉村才會多些吸引力。
(編輯:SN09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q26gqnex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